日期:2024-12-14 10:20:13
《巩金瓯》是清朝的正式国歌,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法定正式国歌,宣统三年八月十三日(1911年10月4日),由清政府颁布,被写入当时的宪法。《巩金瓯》由严复作词,名义上由皇室成员爱新觉罗·傅侗谱曲,曲谱实际来自于康熙时期的皇室音乐,康熙、乾隆登基时就曾经采用过这首曲子。
《巩金瓯》别名又叫做《大清国雄踞列强万万年》,巩是巩固的意思,金瓯,在古代比喻疆土的完固,歌名意为巩固清王朝的万里江山。歌词是文言文的:
巩金瓯,承天帱,民物欣凫藻,喜同袍,清时幸遭。真熙皞,帝国苍穹保,天高高,海滔滔。
语言虽然晦涩,寓意却很美好:承蒙上天庇佑,当保牢疆土。万众都欢欣鼓舞,庆幸生于清平盛世,真是幸福吉祥,心情舒畅。大清帝国有上苍保佑,会像苍天一样不会塌下,像大海一样不会枯竭。
寓意虽然美好,但是此时的清廷已经积重难返,这首大清法定的国歌,很快就作为见证一个时代的产物,载入了历史。就在这首国歌仅颁布六天后,1911年的10月10日,武昌起义打响了推翻清政府统治的第一枪,大清王朝最终未能得到上苍保佑,清朝随着新政府的成立而寿终正寝,这首《巩金瓯》也成为了清朝的亡国之歌,这也应该是世界上寿命最短的国歌之一。
自鸦片战争后,闭关锁国多年的清政府不得不打开国门与国际接轨。除了先后设置的三角形和长方形黄龙旗之外,在当时的外交场合中,还有一样东西是中国所没有的,那就是国歌。
光绪四年(1878 年),负责大清外交事务的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在出使期间,目睹西方国家在公共礼仪场合演奏国歌,很受触动,认为清王朝也应有自己的国歌,于是上奏朝廷,呈交了一部《国乐草案》,并将1870 年创作的《普天乐》附上。然而遗憾的是,国歌这种事没有清廷所重视,未获批准。但是这首歌还是在海外的某些场合被当作清国国歌演奏,但是因节奏过于缓慢而备受诟病,歌词也已失传。《普天乐》是目前有记载的最早的使用过的清朝国歌。
光绪二十二年(1896 年),清政府派遣北洋大臣、直隶总督李鸿章作为外交特使前往西欧及俄国访问。在欢迎仪式上,主办方要求演奏中国国歌,这让李鸿章措手不及,因为他从未听说过国歌这一概念。情急之下,李鸿章的随员们临时选取了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七言绝句,改编后配以家乡安徽庐剧中的“倒七戏”配乐,临时作为国歌,后来成为清朝对外场合之代国歌,称《李中堂乐》。其内容为:“金殿当头紫阁重,仙人掌上玉芙蓉,太平天子朝天日,五色云车驾六龙。”
(光绪三十二年)1906年,大清帝国陆军部成立,谱制了一首陆军军歌《颂龙旗》,清朝官员们就用这首军歌权代国歌。于斯万年,亚东大帝国!山岳纵横独立帜,江河漫延文明波;四百兆民神明胄,地大物产博。扬我黄龙帝国徽,唱我帝国歌!
这首国歌整体还是很庄严和豪迈赴任,与前面几首文弱的曲风相比,它更能展现出满清贵族的骄傲和大清的国威。那么,如此霸气的国歌为何没有被朝廷选中呢?这可能与满洲贵族忌惮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权倾朝野让有关,毕竟这首国歌来自北洋军歌。
宣统二年(1910 年),曾到日本考察音乐的礼部左参议曹广权,鉴于 “各国皆有专定国乐,极致钦崇,遇亲贵游历,公使宴集,既自奏国乐”,奏请朝廷 “整饬礼乐,以正人心”,强调为了国家尊严,必须要有自己的国歌以凝聚人心。于是清廷命摄政王载沣主导了重谱国歌和词曲的工作。载沣将这项工作分配给皇帝的堂兄溥侗作曲,大文豪严复作词。整首歌基本上堪称催眠神曲,但是当时载沣听完觉得不错,隆裕太后也没有意见,于是就确定了这首大清正式国歌《巩金瓯》。清廷本想在庆祝开创帝国盛世的乾隆皇帝生日时演奏这首国歌,以振国威。然而还没等到这一天,武昌起义就爆发了。随着革命成功,民国成立,这首刚出生的大清正式国歌也就成了大清的终曲。从《巩金瓯》的歌词,可以看出清朝官员们对大清的殷切期盼,但是一切都为时已晚。